> 2025-07-01

觀塘接收站測試運轉供氣進度超前 順利完成每小時900噸天然氣 輸出能力測試

台灣中油觀塘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測試運轉進度超前,於6月6日順利完成每小時900噸天然氣輸出能力測試,較原規劃提前一週,展現穩定供氣成果與對能源轉型政策的積極配合。 觀塘接收站自4月1日完成首艘LNG貨船靠卸後啟動測試,4月22日即達天然氣輸出目標,5月6日穩定供氣每小時200噸予台電大潭電廠,並於6月初完成設計輸出能力測試。未來將持續進行設備整合與製程可靠性優化,以支援大潭7~9號機組與北部用戶供氣,提升全台供氣系統韌性。 台灣中油指出,配合政府「2050淨零碳排」與「展綠、增氣、減煤」政策,觀塘站將與台中、永安接收站共同建構北中南分區供氣與備援系統,強化國內天然氣穩定供應與能源安全。

> 2025-07-01

綠岩攜手英國石油子公司  推動嘉義115MW漁電共生案

綠岩能源宣布與英國石油旗下子公司Lightsource bp(台灣天和能源)合作,啟動嘉義布袋漁電共生案場,裝置容量達115MW,預計2026年中完工。此案預計帶來20億元工程收入,並於20年間創造36億度綠電,年供4.1萬戶用電、減碳11.5萬噸。 綠岩參與工程並持股15%,未來將分享穩定發電收益,也計劃提供運維服務,強化再生能源全產業鏈布局。案場佔地150公頃,將保留養殖功能,飼養虱目魚、白蝦與泰國蝦,並不採台電躉購制度,改由第三方售電業者負責。 此案為Lightsource bp在亞洲的首個案場,預計創造750個就業機會,受益對象包含200位地主與漁民。綠岩亦透過子公司綠昇能源,與嘉義大學合作推動AI智慧養殖,發展智慧監控與環境警示系統,結合生態養殖模式,打造永續共榮的漁電發展新典範。

> 2025-07-01

機械公會:台幣獨強業者哀鴻遍野 盼關稅越低越好

新台幣近日強升,6月26日盤中一度升破29.2元,對出口產業造成衝擊。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莊大立表示,新台幣「獨強」侵蝕機械業出口競爭力及獲利,不少業者苦撐,有廠商甚至暫停接單、可能導致無薪假,產業已是「哀鴻遍野」。 莊大立指出,與日本、韓國、中國等競爭對手相比,台幣升值幅度過大,對機械出口影響甚鉅。他呼籲政府正視匯率對產業的打擊,並強調匯率與關稅「對等」的重要性,盼與競爭國條件相當,避免出口商處於不利地位。 談及美國對中對等關稅暫緩期將至,他表示希望談判結果能將關稅壓低,進一步穩定出口市場。展望未來,機械業仍抱持審慎樂觀態度,盼國際關稅談判儘速明朗,提振投資與出口信心。

> 2025-07-01

黃仁勳看好下一個「兆美元等級」 產業機會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日前接受《CNBC》專訪表示,看好自動駕駛汽車成為下一個「兆美元等級」的產業機會。他指出,自駕車將是未來10年人工智慧機器的核心應用之一,甚至可能超越資料中心,成為AI 發展的重要推手。 雖然目前汽車業務僅占輝達營收的1.3%,但2026財年預估可達50億美元,相較2025財年的17億美元大幅成長194%。黃仁勳也透露,已有許多汽車製造商採購搭載Blackwell GPU的DGX AI超級電腦,用於訓練與優化自動駕駛系統。 他強調,到2028年,全球AI資料中心支出將突破每年1兆美元,自駕車產業也將同步崛起,有望成為AI機器人產業中首個價值數兆美元的應用場域。面對AI 與自駕技術快速融合,黃仁勳看好輝達將在下一波產業變革中扮演關鍵角色。

> 2025-07-01

環境部率綠色成長聯盟成員赴德 碳費ETS雙軌制估2027上路

環境部於6月24日至26日於德國柏林舉行「環境部綠色成長聯盟德國碳定價研習會」,由環境部長彭啓明率經濟部、金管會、證交所、碳交所、氣候署及11個企業等綠色成長聯盟成員,與德方進行深度的碳定價制度研習與交流,目標2026年建立台灣試行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制度,並於2027 年至2028年推動該制度。 彭啓明表示,我國碳費制度已於今年正式上路,碳費徵收對象今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納入計價,但相較於固定的徵收費率,ETS制度可以藉由市場機制,反應產業減碳實際付出的成本。本次首次帶領綠色成長聯盟成員共同參與學習第一手資訊,期能於2026年建立試行ETS制度,並規畫在2027年至2028年推動ETS制度,與碳費制度雙軌併行。

> 2025-07-01

優惠來囉!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 (TISA)帳戶7月上線

金管會為協助民眾建構個人長期投資帳戶,推動的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SIA)制度將於7 月正式上路,集保結算所已公布155檔適格基金,11家投信業者響應推出22檔TSIA級別基金。 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表示,集保中心在6月底公布可供民眾開設TSIA專戶的銀行、投信等基金銷售機構,以及可投資的TSIA級別基金名單。目前已有11家投信業者,包括國泰、元大、統一、富邦、安聯、群益、施羅德、凱基、保德信、兆豐、第一金等積極響應,平均每家投信約推出兩檔基金產品, 更祭出0.6%的超低經理費優惠方案。 在銷售通路方面,銀行端預計最快於9月完成系統修改後正式上線。投資人在投信開戶時,若採定期定額方式申購基金,可享有經理費1%以下的優惠。此外,為鼓勵民眾長期投資,TSIA帳戶前兩年將享有零手續費的優惠。 TSIA制度的推出,不僅為投資人提供更多元化的理財選擇,更透過費率優惠方案,降低投資人的進場門檻,有助於推動台灣資產管理市場的發展。

> 2025-07-01

IEA:今年全球能源投資將創紀錄 達3.3兆美元 其中2.2兆美元 流向潔淨能源

國際能源總署(IEA)6月5日表示,儘管存在經濟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但清潔能源支出的激增預計將推動全球能源投資在2025年達到創紀錄的3.3兆美元。 IEA年度《世界能源投資》報告指出,包括再生能源、核能和儲能在內的清潔能源技術預計將吸引2.2兆美元的投資,是化石燃料預期投資額的兩倍。 根據IEA 報告,太陽能預計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2025年吸引全球投資4,500億美元,而對電池儲能的支出預計將飆升至約660億美元。 電池被視為緩解再生能源專案間歇性的一種方式,透過在供應高峰期儲存電力,在需求高峰期釋放電力,但該技術的投資一直落後於太陽能和風能。 相較之下,石油和天然氣投資預計將下降,係由於油價下跌、需求預期下降,2025年上游石油投資將下降6%,並且是2020年新冠危機以來的首次下降。

> 2025-07-01

OPEC+提高產出  對美國輕甜原油需求減少

OPEC+組織供應量的增加以及全球新油源的投產,為歐洲和亞洲煉油廠提供了更多選擇,並抑制了對美國輕質低硫原油的出口需求,導致美國主要產油區油價下跌。 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美國正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因為OPEC及其盟友正在提高石油產量,試圖奪回市場,並懲罰那些過度生產的成員國。 對美國而言,其原油需求下降可能會使那些已經在消化川普總統政府斷斷續續加徵關稅的生產商前景更加複雜。即使川普敦促提高國內產量,但企業仍在考慮減產和裁員。 雖然輕質原油通常更容易被煉油廠加工,但許多全球煉油廠已投資升級產能,以生產重質酸性原油,通常價格更低,但仍能產出足夠數量的高價值燃料。 隨著亞洲煉油廠走出檢修季,而歐洲煉油廠在進入夏季時提高燃料產量,對中酸性原油的需求增加。

> 2025-07-01

歐盟擬全面禁止進口俄石油天然氣

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一項立法提案,計畫在2027年底前全面終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與石油,以削弱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此舉被視為歐盟能源戰略轉型的關鍵一步。 根據提案內容,歐盟將在未來三年內,逐步淘汰直接或間接自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PNG)與液化天然氣(LNG),並於2027年底前全面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 另項關鍵規定包括,自2026年1月1日起,歐盟全面禁止締結任何俄羅斯天然氣新合約,所有現有長期合約則需於2027年底 前完全終止。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此提案是落實5月通過之「能源轉型路線圖」的重要延伸,目的是確保歐盟能源供應多元化,並強化地緣政治風險下的能源韌性。該立法案將依歐盟共同決策程序進行審議,預期可獲多數成員國支持並最終正式生效。 歐盟此舉預料將對俄羅斯能源出口構成重大壓力,同時進一步推動歐洲再生能源與替代能源佈局。

> 2025-07-01

IEA估石油需求持續成長  中國需求或2027年觸頂

國際能源署(IEA) 6月17日報告表示, 儘管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中國需求將在2027 年見頂,全球石油需求仍將持續增長至2030 年前後,主要的推動力來自美國汽油價格下 降與電動車採用進度放緩。IEA並未改變其 對全球石油需求將於2029年見頂的預測, 但指出中國將因電動車滲透率提升,提早於 2027年達到石油需求高峰。 IEA 觀點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有 所對比,OPEC預測石油需求將持續增長, 尚未預測需求高峰時間。OPEC報告將2025 年與2026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維持在2.9% 與3.1%不變, 今明兩年全球原油需求年 增量預測也均維持在130萬桶/日不變。 OPEC+以外國家今明兩年的原油產量預估 將分別年增80萬桶/日與70萬桶/日。 IEA發布的《Oil 2025》報告預估,全 球石油需求將在2029年達到每日1.056億 桶的高峰,2030年將略微下滑。同時,全球 石油產能預計將在2030年前增加超過500 萬桶/日,至1.147億桶/日。

> 2025-07-01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籲歐盟撤回 2035年新燃油車銷售禁令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呼籲歐盟應撤 銷自2035年起禁止銷售新燃油車的政策。 目前為執政黨之一的社民黨(SPD)明確反對 VDA要求,認為此舉將會破壞企業的規劃 與投資穩定性。不過,德國新任總理梅爾茨 所屬政黨基民盟(CDU)此前也曾主張歐盟應 撤回銷售禁令。 據報導,部分德國車廠主張新車的碳排 放至2035年只需減少90%,而不應降至零, 代表2035年之後仍應有限度地允許註冊新 款燃油車。VDA主席Hildegard Müller表 示,多餘的碳排放可以透過對再生環保燃料 之研發加以抵消。 由於歐盟2035年禁售新燃油車已納入相 關法令,德國無權單方面取消,但包括其他 歐盟國家以及歐洲議會中部分政黨亦呼籲撤 回禁令,顯示未來仍存在變數。 德國環境智庫亦警告,歐盟倘撤銷2035 年新燃油車銷售禁令,將可能大幅拖慢電動 化進程,危及歐盟氣候目標與德國產業的長 期競爭力。

> 2025-07-01

Renault擬向歐洲投資銀行申請3億 歐元補助,加速氫能引擎研發技術

雷諾汽車集團(Renault)所屬Horse Powertrain Solutions主要從事車輛油電混 合引擎研發製造,目前在西班牙Castilla y Leon自治區Valladolid省設有車輛變速箱研 發基地。 為減少對環境影響及加速量產車輛氫能 引擎之計畫,H公司擬在Valladolid省產製 氫能引擎,投資約6.72億歐元,並已向歐 洲投資銀行(Banco Europeo de Inversiones, BEI)申請補助。BEI將研議以公私合作模式 提供3 億歐元補助,俾加速該公司氫能引擎 研發技術。 謹查,H公司於西班牙、葡萄牙、土耳 其、羅馬尼亞、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地設 有8間工廠,僅西班牙設有汽油及油電混合 車變速箱研發基地。該公司全球營收75億歐 元,聘雇員工人數9,000名。

> 2025-07-01

稱要拯救美國汽車業  川普封殺加州電動車強制令

美國總統川普6月12日簽署決議,封殺加 州擬自2035年禁售汽油車的政策。專家分析, 這可能促使車商推遲或取消部分電動車生產。 川普表示,「我們一勞永逸地終結了加州電動 車強制令,拯救美國汽車產業免於毀滅」。 美國參議院於5月下旬表決廢止加州自 行決定汽車廢氣排放標準的能力,相當於封 殺了加州計劃在2035年前禁售汽油車的政 策;此舉也受到豐田、通用等傳統車商歡迎。 加州為全美最大汽車市場,近年積極推 廣淨零排放、促進電動車普及,原本還要求 自2026年起販售的輕型汽車中35%必須為 零排放車型,然而,車商表示,現階段不可 能實現此一目標。 川普政府上任後政策轉為對燃油車友善, 並計劃在「大而美減稅法案」中取消給予電 動車的7,500美元稅收抵免。 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表示, 已提起訴訟,挑戰川普政府試圖推翻加州清 潔車輛計畫的非法決議;川普政府和加州近 來已因移民議題僵持不下。

> 2025-07-01

市況低迷、GS EV電池工廠 傳延後動工

電動車(EV)市況低迷、加上文化遺產調 查時間費時,日本車用電池廠GS Yuasa計 劃興建的一座EV電池工廠傳出將延後動工、 最長可能推延3 年。 GS計劃在滋賀縣守山市興建的EV 用 鋰離子電池工廠將延後動工,原先規劃要在 2028年左右完工、不過預估最長將推延3 年,主因調查工地埋藏的文化遺產費時、加 上考量當前EV 市況低迷。 GS計劃攜手本田(Honda)在守山市2 處地方(笠原町和橫江町)興建EV電池工 廠,其中、位於笠原町的工廠將延後動工。 為了整地、GS正進行文化遺產的挖掘調查、而調查時間比預期更加費時,加上考量川普 關稅以及EV市場較預期疲弱後、決定延後 動工。 本田5月20日宣布,將修正EV戰略, 對EV相關領域的投資額(截至2030年度為 止)從前次(2024年5月)規劃的10兆日圓 大砍3成至7兆日圓。

> 2025-07-01

殼牌重申不會競購英國石油, 受六個月禁令限制

殼牌(Shell)6月26日發表聲明,重申該 公司並未對英國石油(BP)提出收購要約,也 不會積極考慮此類收購。 此澄清聲明是在《華爾街日報》6月25 日報導殼牌正與英國石油進行收購談判後發 布的,該報導引用了未具名消息來源。針對 這些媒體猜測,殼牌表示兩家公司之間並未 進行任何談判。 「針對近期媒體猜測,殼牌希望澄清, 公司並未積極考慮對英國石油提出收購要 約,並確認未曾就可能的收購要約向英國石 油提出接洽,雙方也未進行任何談判,」殼 牌在其官方聲明中表示。 該公司還指出,其聲明受英國監管法規 第2.8條約束,這意味著殼牌在未來六個月 內被禁止對英國石油提出收購要約。這一限 制意味著殼牌在此期間不能競購英國石油超 過30% 的股份。 根據相關規定,在特定情況下,這六個 月的禁令可能會縮短,例如如果出現另一家 競購英國石油的公司,或者英國石油自身邀 請收購要約。

> 2025-07-01

負債49億美元! 全球第7大汽車零件廠聲請破產

日系車廠 Nissan 重要供應商、全球第七 大汽車零組件製造商馬瑞利(Marelli)宣布申 請美國第11章破產保護,總負債約49億美 元,已獲得11億美元融資以支撐重整。公司 表示,80%債權人已簽署協議支持重整,營 運與供應鏈服務將維持正常不受影響。 馬瑞利指出,受到全球貿易戰與關稅壓 力影響,導致流動性吃緊,是破產主因。該 公司生產汽車內裝與燈具等零組件,供應多 家全球車廠。新融資貸方未來將成為新東主, 但仍開放潛在買家在45天內提出更高收購報 價。法院文件顯示,公司資產與負債介於10 億至100億美元間。 此次破產也終結了日系與外資債權人 之間的長期分歧,日本瑞穗銀行已對貸出 的2,376億日圓提列準備金。先前傳出印 度 Motherson有意收購馬瑞利,但未果。 Nissan對馬瑞利努力維持供應穩定表達感 謝,並將協調確保零組件供應不中斷。

> 2025-07-01

比亞迪:中國車市價格戰不可持續 續積極拓海外市場

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 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價 格戰不可持續,這是非常極端、激烈的競爭, 隨著市場逐步成熟,行業可能出現整合。但 其並未明確表示比亞迪會縮減此次由其助推 的激進促銷策略。 李柯的言論突顯出中國電動車市場過熱 所帶來的壓力,儘管比亞迪擴大了市占率,但負面影響亦在擴大,投資者、監管機構和 競爭對手均敦促市場回歸理性。 另外,李柯透露,比亞迪計劃繼續在海 外積極投資,尤其是在歐洲市場,公司預計 未來幾年將在歐洲市場投資高達200億美元; 且公司正大力投資售後服務,預計隨著更多 消費者熟悉公司的技術與服務體系,其在歐 洲市場的市占率將進一步攀升。 據了解,比亞迪在德國、英國和義大利 等關鍵歐洲市場的市占率迅速攀升,主要 受益於快速擴張的經銷網路及產品價格競 爭力,尤其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比亞迪 的歐洲市場銷售近期超過競爭對手特斯拉 (Tesla),部分原因是該公司提供了更加豐富 的車型選擇,目前比亞迪在歐洲銷售9-10款 車型,而特斯拉為4款。

> 2025-07-01

廣汽推無人駕駛飛行汽車, 定價不逾168萬人幣

中國廣汽集團旗下低空出行科技企業「高 域」,於6月12日發布首款量產型無人駕駛 多旋翼飛行汽車「AirCab」,售價不逾168 萬元人民幣,提供兩座位,號稱可以在15分 鐘內充滿半電、支援25分鐘快速充電。 廣汽表示,AirCab現時可供預訂,預計 最快今年底啟動空地聯運示範探索,明年底 完成適航取證並啟動量產。 在此之前,奇瑞汽車飛行汽車實驗室主 任王軍杰於6月初表示,奇瑞將於今年10 月發布首個eVTOL飛行器,開始取證流程。 由奇瑞汽車與北京清華大學智慧交通實驗室 共同研發的「分體式飛行汽車」,於去年10 月亮相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並成功首航,最多 可載2人,飛行高度1,000米以下,最大飛 行速度每小時120公里,續航能力為70-80 公里,飛行時間40分鐘左右。

> 2025-07-01

小鵬首款L3算力AI電動車 正式預售,預計Q3交車

小鵬汽車6月11日宣布,旗下全新中 型SUV且為全球首款L3級算力的人工智慧 (AI)電動車-小鵬G7正式開始公開預售, 預售價為23.58萬元(人民幣, 下同)起,共 推出Max和Ultra兩個版本,並預計今(2025) 年第三季正式上市及交車。小鵬汽車官方消 息指出,小鵬G7在開啟預售46分鐘後,小 訂突破1萬台。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指出,小鵬G7 是第一款具有L3級算力的AI 汽車,除了是 「硬核科技+ 空間舒適」的智能SUV,亦是 一款「面向未來的車」。 小鵬汽車指出,小鵬G7搭載3顆自研 圖靈AI晶片,擁有40核心處理器,並且 搭配全本地端VLA+VLM模型,用大算力 + 物理世界大模型+ 大數據定義AI汽車上 限;同時,還首搭與華為合作打造具備全場 景AR車道級導航能力的「追光全景」抬頭 顯示系統。

> 2025-07-01

蘿蔔快跑或將於今年進軍新加坡及 馬來西亞市場

百度正加快拓展海外市場的步伐,其自 動駕駛計程車子公司蘿蔔快跑計劃最快於今 年進軍東南亞,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上線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 據悉,目前蘿蔔快跑正與當地潛在合作 方接洽,商討最適合兩國市場的營運模式。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先 前曾指出,公司正尋求與出行平台、當地計 程車公司及第三方車隊營運方合作,以推行 輕資產策略。 此外,百度也在評估進軍歐洲和土耳 其市場的可能性,並曾與瑞士郵政子公司 PostAuto洽談,在瑞士推出無人計程車服 務。李彥宏曾在今年早些時候透露,蘿蔔快 跑現已覆蓋全球15座城市,部署超過1,000 輛無人車。

> 2025-07-01

中國車企去年產能利用率僅約五成 價格戰料持續

據上海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 汽車行業每年可生產5,550萬輛,但去年整 體產能利用率僅49.5%,意味著中國汽車行 業仍有超過一半的產能閒置。汽車顧問公司 JSC Automotive表示,只要產能利用率只有 50%,就無法在正常市場上結束價格戰,這 種情況在歐洲會導致工廠關門,但在中國, 鑑於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不一致,情況將 更複雜。 另數據顯示,原本由一汽投資、早年與日 本Mazda合資成立的海馬汽車,去年產能利 用率僅為1.5%;隸屬於東風、專攻高端電動 越野車的猛士汽車科技公司,去年產能利用率 僅為1.9%。低產能利用率顯示價格戰將加劇, 可能加速產業整合,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公 司將倒閉或被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併購。 因應上述情況,中國政府已開始出手干 預,6月初點名批評汽車行業陷入「惡性競 爭」,並召集主要車企高層在北京開會。與 此同時,龍頭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則明顯較高, 比亞迪去年產能利用率達82.1%,並持續擴 張海內外工廠,成為目前價格戰中最具攻勢 的車企之一。

> 2025-07-01

中國引領全球電動車市場  單月銷量再破100萬輛

最新統計顯示,5月全球電動車銷售動能 依然強勁,主要動能來自中國再破銷售紀錄, 穩居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 據報導,根據市場研究機構Rho Motion 6月13日公布,2025年5月全球電動車(含 純電車及油電車) 銷量達到160萬輛,大幅 年增24%。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單月電動車 銷量來到102萬輛、年增24%,自去年8月 以來再次突破100萬輛門檻,是整體銷量強 勁成長的最大功臣。 中國電動車銷量長期持續上升,除了本 身具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之外,也歸功於中國 車廠積極拓展外銷,尤其是比亞迪瞄準墨西 哥、東南亞及烏茲別克等新興市場,成功帶 動中國電動車銷售一路領先,並抵銷了北美 市場的低迷。 近日,比亞迪旗下暢銷車型「海鷗」( 歐 洲版名為Dolphin Surf)正式登陸歐洲市場, 售價僅約2.5萬美元,極具市場競爭力。 其他主要市場方面,歐洲5月電動車銷 量成長36.2%,達到33萬輛,北美銷量僅 微幅成長7.5%至16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