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01

雷軍:小米交車達40萬輛;智慧聯網車進入下半場

小米創辦人兼董事長雷軍於10 月16 日 「2025 世界智慧聯網汽車大會」表示,小米 造車四年半、上市約一年半,至今已交付40 萬輛。 他指出,智慧聯網汽車正處於歷史機遇 期,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全產業需共建共享 的新生態。產業上半場的電動化已初步完成, 下半場的智慧化正快速推進,創新技術正重 塑汽車的產品定義、生產模式、商業模式與 使用體驗。 雷軍強調,組合輔助駕駛系統是業界共 同關注焦點,發展迅速,體驗與安全性持續 提升。隨著相關政策與法規逐步落地,L3、 L4 級自動駕駛試點將愈加普遍,未來大眾出 行將更智慧、更安全。

> 2025-11-01

中國9月汽車出口年增21%、新能源車增一倍

據報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今年 9 月中國汽車出口65.2 萬輛,月增6.7%、 年增21%。其中,乘用車出口56 萬輛,月 增5%、年增22.4%;商用車出口9.3 萬輛, 月增18%、年增13.3%。傳統燃料汽車出口 43 萬輛,月增11.1%、年增0.5%;新能源 汽車出口22.2 萬輛,月減0.9%、年增1 倍。 累計今年1-9 月汽車出口495 萬輛、年 增14.8%。其中,乘用車出口420.1 萬輛、 年增15.6%;商用車出口74.8 萬輛、年增 10.2%。傳統燃料汽車出口319.2 萬輛、年 減5.6%;新能源汽車出口175.8 萬輛、年增 89.4%。

> 2025-11-01

中國9月新能源汽車均價 首度跌破16萬人幣

中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表示,今 (2025) 年9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均價首次跌破 16 萬元( 人民幣, 下同) 大關,降至15.8 萬 元,相較去年同期的17.2 萬元下降超過8%。 價格段銷量分布重構,15 萬元以下市場 成為成長主力,其中8 萬元以下車型銷量達 102.8 萬輛、年增79.7%,8 萬-10 萬元區間 銷量101.3 萬輛、年增96.5%,接近翻倍。 而10萬-15萬元此一傳統燃油車主陣營, 新能源車銷量達235.1 萬輛、年增77.5%, 滲透率顯著提升。與此同時,30 萬元以上高 端市場銷量出現下滑,30 萬-35 萬元區間下 降18.3%,35 萬-40 萬元區間下降8.8%。 車型結構分歧加劇,純電動車成為價格 下探的核心驅動力,其均價低於混動車型, 且銷量占比持續擴大。與燃油車價格走勢對 比,同期傳統燃油車均價回升至18.3 萬元, 雖較2023 年峰值略有回落,但仍高於新能 源車,此一價差的持續擴大,進一步突顯新 能源車在性價比方面的競爭力;值得關注的 是,燃油車中低端市場萎縮明顯,新能源車 則透過價格下探填補了此一空缺。

> 2025-11-01

經濟部推動「AI Automotive 產業大聯盟」成軍  打造台灣智慧車電新生態、邁向國際舞台

經濟部10 月1 日於台北張榮發國際會議 中心舉辦「AI Automotive 產業大聯盟」啟 動儀式,由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TARC) 與電電公會(TEEMA) 正式簽署合作,象徵 政府、法人與產業攜手推動台灣智慧車電產 業邁向國際。 經濟部指出,全球AI 車電市場正以每年 超過30% 的速度成長,預估2035 年將突破 500 億美元。台灣擁有半導體、通訊及伺服 器等產業優勢,透過此次聯盟整合產官學研 力量,將聚焦智慧座艙、自動駕駛與車聯網 技術,加速AI 應用落地,並推動技術輸出, 帶動兆元級新興產業成長。 AI Automotive 產業大聯盟將以三大方 向推進:強化產業群聚、開創車用AI新價值、 鏈結國際市場,打造具韌性與競爭力的智慧 車電供應鏈。TARC 則將結合各法人研發能 量,推動AI 自駕、智慧座艙及車輛控制等 關鍵技術,並建立虛擬驗證平台,提供完整 技術支援。 論壇同時邀集國內外專家探討「AI Mobility」與「低碳移動」趨勢,共同助力 台灣成為全球智慧移動的重要推手。

> 2025-11-01

和雲行動服務攜手Enterprise Mobility  三大品牌進軍台灣市場

台灣移動服務領導品牌和雲行動服務, 宣布與全球租車龍頭Enterprise Mobility 簽署合作協議,將旗下三大知名租車品牌 ─ Enterprise Rent-A-Car、National Car Rental 與Alamo 正式引入台灣。未來國外旅 客、商務人士可透過和雲預約專車接送或租 車服務,台灣旅客亦可透過和雲預約租用上 述品牌於全球據點的車輛與機場接送服務。 合作初期將於2026 年上半年在台設立至 少14 個和運租車服務據點,並視情況擴充更 多據點。和雲行動服務為和泰集團關係企業, 提供短租、專車接送、共享汽機車及智慧停 車等多元移動方案,致力打造智慧化、彈性 化的交通體驗。 Enterprise Mobility 在全球逾90 個國 家、9,500 多個城市與機場設有租車據點, 此次與和雲合作,意在擴展亞太市場版圖。 雙方期望透過本地品牌的深耕與國際租車體 系的優勢互補,不僅提升台灣旅客的出行便 利,也為來台觀光及商務人士打造高品質的 移動體驗。

> 2025-11-01

智慧電動車教學中心揭牌 培育綠能人才

台北市政府於10 月3 日在南港高工舉行 「智慧電動車技術教學中心」揭牌典禮,台 北市市長蔣萬安強調,為因應電動車產業快 速轉型,台北市投入逾700 萬元打造此全國 唯一兼顧汽機車專業的教學平台,強化綠能 運輸及智慧移動人才培育。 中心獲多家企業資源支持,如LUXGEN 捐贈國產純電休旅車n7、許多企業捐贈動力 系統、充電樁及專業維修設備,使實作教學 大幅升級。課程採初階至高階分級,導入AI 影像辨識與機械手臂,學生可提早學習電池 結構、維修檢測與節能減碳技術。 北市教育局指出,至114 年下半年起已與 多所國中合作,開辦電動車保養及AI 環車檢 查體驗課程,向下紮根綠能教育。蔣市長表 示:「投資下一代就是投資台北的未來」,透過 產- 官- 學三方合作,讓學生具備跨領域創新 能力,共同推動智慧交通與淨零城市願景。

> 2025-11-01

Toyota 將率先推出世界首款固態電池電動車! 續航破千 充電僅需10分鐘

Toyota 宣布將於2027 至2028 年推出全 球首款量產的固態電池電動車,續航力可突 破 1,000 公里,從10% 充電至80% 僅需10 分鐘,展現電動車技術的新里程碑。 Toyota 與日本住友金屬礦業合作,在固 態電池正極材料上取得重大突破,已能進行 大規模量產。未來將持續提升性能、安全性 與穩定性,同時降低成本,朝電動車全面搭 載固態電池邁進。 固態電池被視為電動車普及的關鍵,具 備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充電更快與壽命更 長等優勢。Toyota 表示,第一代電池可達 1,000 公里續航,第二代更可延伸至1,200 公里。 目前包括Honda、BMW、Mercedes- Benz 與Stellantis 等車廠也正積極研發固態 電池,但若Toyota 如期在2027 年實現量產, 將率先開啟電動車新時代。

> 2025-11-01

Ferrari 純電時代啟動! 首款電動跑車2026年登場

義大利超跑品牌Ferrari 正式揭開首款純 電動車「Elettrica」神秘面紗,預計2026 年 正式量產上市,象徵品牌邁入電動新紀元。 Ferrari 表示,Elettrica 將搭載自研電動馬達 與800V 高壓電池系統,0 到100 公里加速 僅約2.5 秒,續航力可達530 公里,並採用 高達75% 再生鋁合金打造車身,兼顧性能與 環保。 Ferrari 指出,該車生產於全新建置的義 大利Marinello 電動車工廠,全面以再生能 源運作,展現品牌在永續製造上的決心。雖 然Elettrica 為品牌首款純電車,但Ferrari 強調,不會為電動化犧牲經典駕馭感,仍以 「保留Ferrari 靈魂」為首要原則。 此外,Ferrari 同步調整2030 年產品策 略,預計維持燃油車與油電車各占40%、電 動車占20% 的組合,比原先目標略低。隨著 Elettrica 問世,超跑電動化競爭正式升溫, 也為高端電動車市場帶來全新想像。

> 2025-11-01

Hyundai Inster 即將登台  百萬內進口電動車年底亮相

台灣Hyundai 宣布,國內首款「進口百 萬內電動車」Inster 即將登場。該車已通過 環境部噪音送測,預計最快年底台北車展正 式亮相,掀起平價電動車市場新戰局。 Inster 車長3,825mm、軸距2,580mm,外 型方正俐落、造型可愛,延續韓國人氣車款 Casper 的設計語言,兼具時尚與實用。根 據送測資料,Inster 提供兩種動力版本: 71.1kW (約97匹)與84.5kW (約115匹)。若 參考海外版本,分別搭載42kWh 與49kWh 電池,續航里程約327 至370 公里,支援快 充功能,30 分鐘即可由10% 充至80%。 雖定位入門,Inster 配備卻相當豐富,搭 載雙10.25 吋數位螢幕、64 色氣氛燈、V2L 外接供電功能,並具備LFA 車道維持、FCA 前方防撞輔助及BVM 盲區影像等先進駕駛 輔助系統。以預期不到百萬元的售價,Inster 將成為國內電動車市場最具競爭力的新星, 吸引首購族與都會通勤族目光。

> 2025-11-01

台塑新智能攜手工研院  打造國產乾式電極技術新里程碑

台塑新智能與工研院10 月16 日共同宣 布,成功開發鋰電池乾式電極技術,正式建 立完整製程能力,推動關鍵電池技術國產化。 此成果不僅強化台灣新能源研發量能,也為 電動車與儲能市場奠定發展基礎。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乾式電 極製程相較傳統濕式工法,省去塗佈、乾燥 與溶劑回收等高耗能程序,可大幅降低能耗、 碳排與設備投資,兼具環保與高效率,是全 球電池製造的新趨勢。中國、韓國與美國等 主要電池大廠皆積極投入相關研發。 此外,乾式電極技術也是全固態電池商 業化的重要關鍵,能提升材料密度、穩定結 構並增加能量密度。此次合作成功建立具規 模化潛力的製程,讓台灣在乾式電極領域取 得領先優勢。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補充,乾式電 極應用廣泛,可運用於電動車、儲能系統及 電子產品,具備高效率、低成本與環保等優 勢。未來將持續深化研發並結合產官學研力 量,打造完整電池製造生態鏈,推動台灣新 能源產業向永續與高值化邁進。

> 2025-11-01

電動機車普及仍緩  專家籲政府整合政策加速淨零轉型

截至2025 年,台灣電動機車市售占比僅 6.8%,距離政府設定2025 年達20%、2030 年達35%、2040 年全面電動化的目標仍有 明顯落差。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 理事長邱俊榮指出,全台機車總數超過1,400 萬輛,運輸部門碳排量占全國13%,推動機 車電動化是邁向淨零轉型的關鍵一環,政府 應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讓政策更具連貫性 與執行力。 調查顯示,87% 民眾外出倚賴私人運具, 其中超過七成以機車為主,購車時最重視價 格與政府補助,顯示降低購車成本及完善補 助制度,是推動普及的關鍵。超過八成民眾 認為政府應加快政策腳步,並恢復新購電動 機車補助,以提升首購族轉換意願。 此外,多數民眾支持政府將購車支出納 入綠色扣除額,並規範車廠銷售比以共同承 擔減碳責任。邱俊榮強調,政府已規劃2030 年前投入9,000 億元推動淨零行動,其中運 具電動化為重點項目,未來若能持續優化補 助與跨部會協作,將有助電動機車加速普及, 推動台灣邁向淨零轉型目標。

> 2025-11-01

台灣汽車業重啟出口動能  國瑞與中華車搶攻海外市場

在全球車市轉變與關稅壓力下,台灣本 土車廠再現外銷閃光。據報導,國瑞汽車 於2024 年成功取得母廠Toyota MPV 車款 Noah、Voxy 在台生產,預定於2026 年第2 季量產並銷往日本市場。與此同時,裕隆集 團旗下Zhonghua 汽車的電動商用車ET35 也正在布局外銷,顯示國內汽車產業正積極 回攻國際市場。 台灣車廠長期以來以組裝與代工為主, 面對美國對等關稅與進口車壓力,不少業者 轉向歐亞市場尋求突破。本次國瑞回銷日本 的案例,不僅喚起外銷榮景,也凸顯台灣具 備供應鏈與製造實力。業界人士表示,中華 車等國內品牌亦在電動車與商用車領域加速 布局,2026 年前後有望揭露更多重點車款。 此外,報導指出,若國內車廠能同步強 化電動化與車用電子滲透,將更有機會於全 球市場突圍。台灣汽車業若能把握此波外銷 機會,不僅可擴大產業規模,也有助於推動 燃油轉型與價值鏈提升。

> 2025-11-01

OPEC月報:全球石油需求預測不變 明年油市將轉趨寬鬆

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在最新月報中 表示,全球石油需求展望維持不變,但隨著 石油輸出國組織及盟國(OPEC+) 持續增產, 2026 年油市供應將更接近平衡,原先預期的 供應缺口將顯著縮小。 根據報告,OPEC 預估2025 年全球石油 需求將成長每日130 萬桶,2026 年再增140 萬桶,與9 月預測一致。OPEC + 集團9 月 增產63 萬桶,使總產量達每日4,305 萬桶, 主要反映成員國依既定計畫調升生產配額。 OPEC+9 月僅恢復13.7 萬桶/ 日的凍產 供應,增幅較年初放緩。OPEC 月報並顯示, 該集團原油需求預估今年為每日4,250 萬桶, 2026 年將升至4,310 萬桶。整體而言,報 告顯示OPEC 對全球油市維持審慎樂觀,但 市場焦點正轉向年底產油國是否調整增產節 奏,以防止供應寬鬆加劇。

> 2025-11-01

2025全球綠色科技投資激增! 清潔能源、太陽能、風力與電池領跑

今年前三季,全球對綠色科技與清潔能 源的投資已超越2024 年全年總額。雖然過 去三年產業表現持續低迷,但由數據中心引 發的能源需求激增,推動市場迎來反彈。 根據最新的《彭博新能源財經》報告,全球公私部門投資者在2025 年截至九月的九 個月內,已向涵蓋清潔能源、電池儲能及電 動車等綠色科技企業投入高達560 億美元。 相較之下,2024 年氣候科技產業的投資 額不到510 億美元。 儘管美國川普政府曾對氣候政策有所退 縮,但能源科技的投資熱潮仍集中在清潔能 源與儲能領域。 分析師Musfika Mishi 指出,核能領域 獲得約五分之一的氣候科技創投資金,部分 原因是AI 熱潮帶動需求。 《彭博》指出,機構投資者正重新加碼 綠色科技與氣候項目,特別是能提升能源自 主與維護國家安全的計畫。 摩根大通全球永續解決方案主管Chuka Umunna 表示,若不依賴風力與太陽能,美 國將難以產生足夠能源支撐科技產業成長。

> 2025-11-01

波克夏砸97億美元  買下西方石油旗下石化部門

投資大師巴菲特執掌的波克夏海瑟 威(Berkshire Hathaway) 將併購西方石油 (Occidental Petroleum) 旗下的石化部門 OxyChem,為波克夏三年來規模最大的併購 交易:西方石油股價聞訊重挫。 綜合外媒報導,波克夏同意以97 億美 元全現金交易收購西方石油旗下石化部門 OxyChem,為2022 年以116 億美元收購保 險公司Alleghany Corporation 以來的規模 最大併購案;交易預計將於第四季完成。 OxyChem 主要生產用於處理游泳池的化 學品以及用於供水管道和醫療用品的乙烯基 產品,今年前兩季的總收入為24.2 億美元。 剝離OxyChem 後,西方石油也將進一步聚 焦於佔收入75% 的石油和天然氣業務。

> 2025-11-01

法國9月新車註冊逾14萬輛、年增近1%

根據法國汽車產業聯盟(Plateforme automobile,PFA)10 月1 日最新公布統計, 9 月新車註冊逾14 萬輛,較去年同期小幅成 長0.97%,主要受惠於私人買家的回流,占 整體銷售51%。真正的亮點來自全電動車板 塊,註冊量佔22%,刷新紀錄,首次突破近 兩年維持在19% 的峰值。 儘管2035 年全面電動化的前景在政治 與歐盟層面仍不明朗,家庭買家仍把握廠商 優惠與政府補助,而非等待社會租賃方案上 路。相較之下,受制於公司用車稅制改革,企 業則仍保持觀望態度。整體而言,2025 年1 至9 月市場仍下跌6.25%,較2019 年同期 下滑27.7%。雷諾表現突出,8 月註冊量成 長6.46%, 其中Dacia 大幅成長23%, 與 Stellantis 競爭市場龍頭。特斯拉微幅回升 2.7%,而南韓現代集團(Hyundai-Kia) 則持 續低迷,下跌20.2%。整體車市前景仍顯脆弱。

> 2025-11-01

鋁材供應商火災影響大 福特暫減產五車款

受重要鋁業供應商工廠大火影響,美國 汽車巨頭福特(Ford) 暫時減少至少五款車型 的產量,包括熱門SUV 車款。分析人士擔 憂,利潤豐厚的F-150 卡車也面臨風險。 消息人士透露,福特減產五款車型,包括三排座旗艦SUV「Expedition」和運動休 旅車「Lincoln Navigator」;據悉,SUV生產暫停期將持續一週。 鋁材供應商諾貝麗斯(Novelis) 位於紐約 州北部的工廠於9 月中旬發生火災,至少到 2026 年初才能恢復生產。該工廠供應美國汽 車產業約40% 的鋁板,最大客戶正是福特。 福特表示,正在與諾貝麗斯密切合作,並 探索可行替代方案,盡量減少潛在供應中斷。 分析人士示警,若鋁材供應中斷導致利 潤豐厚的F 系列皮卡停產,福特可能面臨高 達10 億美元的營業利潤損失。 諾貝麗斯的另一大客戶、日本豐田汽車 發言人表示,公司努力為北美工廠尋找其他 來源的鋁材,尚未出現生產中斷。

> 2025-11-01

福斯純電動車銷售強勁, 前三季在歐洲交付量年增逾75%

福斯汽車(Volkswagen) 在純電動車 (BEV) 銷售上持續展現強勁動能。2025 年前 9 個月福斯在歐洲的純電車交付量較去年同期 大增超過75%,儘管去年同期基期偏低( 約 29.3 萬輛),仍被視為明顯成功。福斯目前在 歐洲電動車市場的市占率達27%,穩居龍頭。 於西歐市場,今年1 至9 月每5 輛交車中就 有1 輛為純電車,高於去年同期的12%。 電動車訂單量亦同步成長,西歐前3 季 的訂單較去年增加近三分之二。去年德國與 部分歐洲國家終止電動車補助,曾短暫壓抑 銷售,但今年需求明顯回升。包含燃油與混 合動力車在內的整體訂單量也成長近2 成。 然而,全球市場表現並不平均。分析人 士指出,第3 季福斯全球交付量約維持在 220 萬輛,成長停滯。公司在中國面臨本土 電動車品牌的低價競爭,而美國市場則因川 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使外國車商承受壓力。

> 2025-11-01

英國與豐田汽車合作,共同挹注 3千萬英鎊推動電動車研發

英國政府宣布促成逾3 千萬英鎊的產官 合作計畫,推動國內電動車創新發展,由日 本豐田汽車領銜,主要合作夥伴包括Derby 大學與Elm Mobility 有限公司,該計畫將加 速淨零排放技術開發,推動尖端研發創新, 並創造本土汽車工程職位,其中政府將投 入1,500 萬英鎊資金,協助推動電動移動解 決方案,滿足日益增長的零碳排車輛需求, 呼應政府國家變革措施中關於綠色轉型的目 標,新車型將配備多項創新技術,包括提升 能源效率的整合式太陽能車頂、支援智慧城 市整合的先進連網系統,以及以可回收性為 導向的輕量化永續材料。 該計畫透過英國先進推進中心合作研發 計畫核發,盼吸引更多私人投資,並支持政 府建立零碳排放車輛供應鏈的目標。此外, 英國政府今年稍早宣布啟動DRIVE35 計畫, 推動零碳排放車輛製造轉型,預計至2035 年提供25 億英鎊研發資金,涵蓋大型超級工 廠和新創企業等,目標是促進創新、吸引投 資並強化英國汽車供應鏈。

> 2025-11-01

豪華車、EV銷量增  美國新車價格創歷史高

根據美國調查公司Cox Automotive 公布的資料顯示,2025 年9 月份美國新車平 均售價較去年同月增加3.6% 至5 萬80 美元 ( 約750 萬日圓),創開始進行統計以來歷史 新高紀錄、且漲幅為2023 年春天以來最大。 川普關稅所帶來的漲價效應雖尚未顯現,不 過因豪華車銷量增加、加上購車補助( 最高 7,500 美元的稅收抵免) 結束前引發的EV 搶 購潮,推升美國新車價格揚升。 美國新車價格上漲,主要受惠於豪華車、 EV 銷量增加。Cox 分析師Erin Keating 指 出,「9 月( 新車) 價格上漲、主要由豪華車 和EV 所推動」。 就9 月份新車銷售結構來看,價格超過 7 萬5,000 美元的豪華車款有60 款以上、高 於去年同月的50 款。另外,美國EV 購車補 助在9 月30 日終止、帶動EV 銷量增加,而 EV 價格較汽油車高出約2 成,容易推升整 體價格。9月份美國EV平均售價為5萬8,124 美元、較去年同月增加3.2%。

> 2025-11-01

日野汽車、比亞迪及Superpolo 共同啟動哥倫比亞首座電動巴士組裝廠

據哥倫比亞商工暨觀光部今年10 月16 日新聞稿指出,在哥國總統貝德羅(Gustavo Petro) 與商工暨觀光部長Diana Marcela Morales Rojas 共同見證下,日本日野、中 國比亞迪與哥倫比亞Superpolo 公司結盟, 開始哥國首座電動巴士組裝廠之生產。 為推動此計畫,在德羅總統指示下,商 工暨觀光部正在擬一項行政法令草案,將對 進口電動巴士進口祭出新關稅,一旦擬定將 公開徵詢汽車產業與社會大眾意見。 貝德羅總統在致詞時強調,政府盼透過長 期規劃,確保國家總預算中一筆專案經費,用 於協助城市汰換燃油或柴油巴士,改採電動車 輛。據估計,該工廠預計可在2025 年11 月 至2026 年6 月期間生產約200 輛電動巴士。 根據哥倫比亞交通部的官方數據,目前 哥國共有逾1,930 萬輛車輛行駛,其中63% 為機車、33% 為輕型車、4% 為重型車,平 均車齡為19 年,且98% 依賴化石燃料。運 輸部門是哥倫比亞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 每年消耗全國能源總量42%。

> 2025-11-01

中國9月動力和其它電池合計產量年增50%

據報導,中國今年9 月的動力和其它電 池合計產量為151GWh、年增50%;累計1-9 月動力和其它電池產量為1,122GWh、年增 44%。 中國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9 月 動力電池走勢較強,出口和內銷表現均良 好;純電動車目前主力電池能量密度區間在 125 到160 之間,近期高能量密度的稍有改 善。今年動力電池的產量中裝車的比例保持 到44%,其中三元電池裝車率39%,磷酸 鐵鋰裝車率46%。9 月動力電池的產量中, 裝車的比例上升50%,其中三元電池裝車率 44%,磷酸鐵鋰裝車率52%,動力電池裝車 景氣度達到年內高檔。 此外,今年第三季電池能量密度160 以 上的車型占比7%,相對於去年的11% 出現 明顯下降,主要是磷酸鐵鋰電池對三元替代帶來的能量密度下降;而125 以下的能量密 度產品今年降至1% 的比例。 電池企業的競爭格局形成寧德時代和比 亞迪兩者相對較強的特徵;而寧德時代的磷 酸鐵鋰電池占比份額從去年已反超比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