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01
台灣中油獲「2025 亞太暨 台灣永續行動獎」六項大獎
台灣中油公司積極推動地熱開發、海洋
生態保育、人權保障及性別平等等多面向永
續作為,9 月11 日於「2025 亞太暨台灣永
續行動獎」中榮獲2 銀4 銅共六項大獎,由
副總經理羅博童代表受獎。
該獎項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設
立,表揚各界在實踐聯合國17 項永續發展
目標(SDGs) 的卓越成果。台灣中油在氣候
行動(SDG13) 方面,分別獲得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級及亞太永
續行動獎銅級肯定。
在保育海洋生態(SDG14)上,中油以「港
區即保育區」為核心理念,推動永安與深澳
兩大珊瑚保種基地,並進行陸域生態調查,
相關專案同獲國內外銀級與銅級獎項。
在人權與優質就業(SDG8) 方面,中油
落實職安、性別平等及托育服務,並主動發
布永續報告書,展現企業永續治理精神,亦
獲雙銅肯定。
除了頒獎典禮,主辦單位同時在台北世
貿一館舉辦「2025 亞太永續博覽會」展覽,
台灣中油以「Energy Go! 啟航能源與生態共
融篇章」為主題,透過展覽與民眾分享推動
生態保育與能源轉型的作為與成果。
> 2025-10-01
小鵬飛行車獲阿聯特許飛行證,推進低空戰略合作
中國小鵬汽車旗下小鵬匯天「陸地航母」
飛行器(X3-F)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獲頒特許
飛行證,正式開啟該企業在阿聯多地的有人
駕駛飛行測試。這是中國飛行汽車企業在海
外獲得的首張有人駕駛航空器特許飛行證。
小鵬匯天與哈伊馬角(Ras Al Khaimah)
交通局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將圍繞飛行汽車試
飛認證、場景應用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根據
協定,小鵬匯天將依託阿聯的前瞻政策與地理
優勢,推進陸地航母及匯天後續開發的航空
產品專案於當地的政府交通出行、飛行體驗、
旅遊觀光、應急救援等場景的應用探索,雙方
共同打造具有示範效應的應用案例。
小鵬汽車9月8日於2025年慕尼黑國際
車展上展出旗下小鵬匯天「陸地航母」飛行汽
車。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表示,「陸
地航母」歷經12年研發、投入約6億美元,
完成7 代飛行器迭代,在中國市場已收獲近
5,000份訂單;將於今年10月在杜拜完成全
球首飛,並計劃明年下半年正式交付。
> 2025-10-01
台灣中油全力配合國貨國運政策 確保液化天然氣穩定供應
對於9月9日媒體報導液化天然氣(LNG)
國貨國運議題,台灣中油強調,全力配合政
府之政策,協助國籍航商跨足LNG 船運市
場,刻正依程序審慎評估,並以確保LNG
運輸安全與供應穩定為首要考量。
台灣中油表示,LNG 進口採用FOB ( 裝
貨港船上交貨條件) 或DES ( 目的港船上
交貨條件) 交運取決於多種因素。由於國際
LNG 市場長期為賣方市場,台灣中油已持續
向供應商爭取,在兼顧穩定供應及分散風險
前提下納入FOB 交易模式氣源,並依整體採
購規劃,積極研議LNG 國貨國運可行方案。
至於報導提及「原有向俄羅斯採購LNG
計畫,並規劃由我方派船,後因俄烏戰爭爆
發而擱置」一事,並非事實,籲請外界勿傳遞不實資訊。台灣中油強調,將持續與相關
主管機關緊密合作,在兼顧供氣安全前提下,
全力推動LNG 國貨國運。
> 2025-10-01
買電動車有優惠! 政院拍板延長免稅5年
行政院會9 月18 日通過「貨物稅條例」
第12 條之3 及「使用牌照稅法」第5 條修
正草案,將電動車免稅優惠延長至2030 年
底,民眾購買純電車可繼續享有貨物稅與牌
照稅減免。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原本優惠將在今
年底到期,為了推動2030 年運距電動化階
段性的目標,以及實現2050 淨零碳排願景,
政府決定再延長5 年。本案將送交立法院審
議,並由財政部與經濟部協調推動。
財政部指出,自2011 年起已陸續提供租
稅優惠,截至2025 年7 月底,約89 萬輛電
動汽機車享有貨物稅減免,累計減稅258 億
元;另有約11 萬輛免徵牌照稅,金額約90
億元。
依修法內容,購買並登記純電車輛可免
徵貨物稅,其中電動車的免稅上限維持在完
稅價格 140 萬元,等於購買電動車的車主可
直接省下42 萬元;購買超過140 萬元的部
分雖仍需負擔貨物稅,但因電動車和油電車
享減半優惠、稅率僅15%。
> 2025-10-01
台美關稅談判壓力下 經濟部推國產車轉型電動化方案
隨著台美關稅談判進行,我國汽車市場
恐被迫開放,國產燃油車產業面臨嚴峻挑戰。
經濟部已著手規劃輔導方案,將爭取數十億
元經費,補助國產車廠投入電動車整車設計
與研發,並要求組裝必須綁定採用國內車用
電子零組件,以帶動本土產業鏈。
這項政策對台灣車用電子業是大利多,
包括聯發科、旺宏、瑞昱、台達電、廣達、
大億、群創、和碩等,都可望受惠。經濟部
產發署已多次與國產車廠研商,業者表示仍
需與母公司協調。因應國際情勢經濟韌性條
例預算中現已預留100 億元,經濟部擬向政
院爭取動用該預算,全案待經濟部長龔明鑫
拍板。
目前台灣國產車仍以燃油車及部分油電
混合車為主,若因關稅讓進口車價格下降,國
產車競爭力恐受衝擊。經濟部認為,全球電
動車正快速走向智慧化,而台灣身為 ICT 大
國,在車用電子供應鏈已有優勢且成本具競
爭力,因此推動六大國產車廠—國瑞、中
華、裕隆、裕隆日產、台灣本田、福特六
和,逐步從燃油車轉向電動車組裝,並藉此
帶動汽車電子廠同步成長。
> 2025-10-01
裕隆擴大使用再生能源 拚儲能電池技術
裕隆集團持續推動淨零轉型,預估今年
太陽能發電量將超過全廠用電量140%,未
來3 年可提升至150%,朝2030 年溫排減量
50%、全廠運具電氣化,以及2050 年淨零
碳排目標邁進。
在儲能系統方面,裕隆2024 年完成生產
線建置,年產能達2.2 GWh,並規劃商用至
大型高壓儲能櫃產品,2026 年將推動自主量產與多元產品上市。電池實驗室已完成多項
電池芯、模組與電池包測試,涵蓋壽命、性
能與高溫儲存,強化核心技術。
充電基礎設施部分,子公司裕電俥電已
在全台建置超過7,000 支電動車與電動機車
充電槍,四輪車充電站累積營運99 站,機車
充電站達209 站,逐步擴大能源服務網絡。
裕隆表示,將持續投入再生能源、儲能
電池及充電設施,深化永續布局,打造完整
新能源產業鏈。
> 2025-10-01
台灣大MyCharge 全台擴點 五大智慧移動戰略啟動
台灣大哥大9 月23 日宣布,MyCharge
充電版圖已擴展至全台縣市,預計2025 年
底將涵蓋逾100 座據點、550 支充電樁,同
時推動五大智慧移動戰略,打造區域級永續
移動網絡。
此次戰略包括:1. 串聯格上充電資源,
全面擴大MyCharge 布局。2. 擴大LINE
GO 策略聯盟,深化永續移動入口。3. 取得
Tesla Powerwall 安裝認證,跨入家庭儲能市
場。4.USPACE 國際布局,繼收購日本品牌
Nokisaki 後,於東京六本木設點。5. 加碼投
資WeMo,推動共享交通。
台灣大動力服務總經理林東閔表示,隨
著Taiwan Mobility 生態圈成形,公司已串
聯充電、共享、停車、儲能與租賃五大資源
鏈,打造一站式永續移動服務。透過與格上、
LINE GO、USPACE 與WeMo 深度協同,
未來將實現跨平台數據與場域整合,提升智
慧移動生態效能。
> 2025-10-01
中科巡迴巴士電動化 啟用全新電巴服務
中科管理局9 月23 日舉辦電動巡迴巴士
啟用典禮,局長許茂新宣布新增2 輛由國內
總盈汽車打造的中型電巴,正式推動巡巴車
隊邁入電動化。
新車兼具節能、安靜與快充能力,並搭
載AEBS 輔助駕駛、EBS 舒適煞車等智慧安
全系統。相較柴油車,每公里可減碳0.34 公
斤,不僅減少空污與碳排,亦提升乘車安全
與舒適度。
目前中科台中、二林園區已有多條電巴
路線,隨著此次加入營運,巡巴電動化班次
將突破2 成;虎尾園區則採用純電接駁車往
返高鐵站,逐步建構低碳交通網絡。
自2009 年開辦免費巡迴巴士以來,中科
每年服務約10 萬人次。本次新增電巴不僅取
代傳統柴油車,更呼應政府「2030 年客運電
動化」與「2050 淨零排放」政策,展現中科
落實永續交通的決心。
> 2025-10-01
道達爾能源攜手行競科技 瞄準船舶、儲能與AI數據中心市場
台灣電池新創行競科技(XING Mobility)
宣布與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能源潤滑油部
門(TotalEnergies Lubricants) 簽署策略合作
備忘錄,將共同推動浸沒式冷卻電池技術應
用,首波鎖定電動化船舶市場,後續將拓展
至儲能、移動領域及AI 數據中心備援電力
等場景。
此次合作不僅是道達爾能源在潔淨能
源轉型的新布局,也凸顯全球能源大廠對台灣新創技術的肯定。行競科技繼攜手BP
Castrol、ENEOS 後,再度與能源巨頭結盟,
展現其在全球戰略供應鏈的地位日益鞏固。
道達爾能源為全球前十大能源公司之一,
業務遍及130國,員工逾10萬人,涵蓋石油、
生質燃料、氫能、再生能源與電力等領域,
潤滑油部門更是全球前三大供應商,為汽車、
工業與航運產業提供高效能低碳解決方案。
行競科技則於2023 年底獲日本農機大廠
Kubota 投資,並持續與國際能源與設備大廠
合作,強化電池在嚴苛環境下的應用。此次
與道達爾能源的合作,預料將加速浸沒式冷
卻技術在亞太與全球市場的推廣。
> 2025-10-01
印尼限制原油進口 蜆殼、英國石油在當地加油站斷供
印尼境內蜆殼集團與英國石油公司(BP)
旗下加油站,出現燃油庫存告急情況,原因
是受到入口限制。
蜆殼在其官網聲明中表示,該公司在印
尼銷售的三種汽油,目前在部分油站已暫停
供應,恢復時間待定。聲明還指出,蜆殼在
印尼市場所佔份額較小,目前正與印尼能源
部協調,以確保燃油供應。
另據報導,BP 品牌加油站目前也面臨部
分產品短缺的問題,印尼境內約有50 座加油
站使用該英國品牌。
根據克普勒(Kpler) 數據,印尼汽油進口
受政府配額管控,截至8 月底,汽油進口量
比去年同期下降22%。印尼能源部長拉哈達
利亞(Bahlil Lahadalia) 表示,已有私營企業
申請提高進口配額。
> 2025-10-01
沙國調降10月亞洲原油售價 幅度超過市場預期
據報導,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沙
烏地阿美(Saudi Aramco) 宣布,將下調 10
月供應亞洲買家的所有原油品項價格,並同
步調降銷往歐洲及大部分美國市場的價格,
反映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 在
近期決議中持續推進增產策略,挑戰市場對
供過於求的擔憂。
沙烏地阿美將其主力產品阿拉伯輕質原
油(Arab Light) 對亞洲的官方售價下調每桶
1 美元,至較區域基準價高出每桶2.20美元。
據知情人士指出,此幅度大於市場預期,原
本煉油商與交易商調查顯示預期降幅僅0.5
美元。沙烏地阿美同時將銷往歐洲的所有品
項價格下調每桶0.8 美元,對美國市場的大
部分品項也做出下調,僅阿拉伯輕質原油維
持每桶4.20 美元溢價不變。
這項價格調整出乎亞洲市場意料,交易
人士認為釋放潛在利空訊號。恰逢新加坡能
源周會議舉行,沙烏地阿美行銷團隊正在與
亞洲煉油商與交易商洽談明年的長約數量,
價格下調引起各方高度矚目。
> 2025-10-01
全球能源業裁員潮持續! 哈里伯頓、康菲、雪佛龍齊砍人力 AI 取代成趨勢
由於國際油價持續承壓,加上全球能源產
業整合步伐加快,全球主要油氣企業自去年起
便開啟大規模裁員潮,這一趨勢今年仍在持
續,眾多企業正著手推進新一輪裁員計畫。
據報導,油田服務提供商哈里伯頓近期持續裁員,至少三個業務部門員工流失率達
2 至4 成。另一油田服務供應商SLB 也正在
對部分業務職能進行重組並持續裁員,奧地
利石油、天然氣和化學品集團OMV 也打算
將全球2.3 萬名人力裁減2,000 人,佔總員
工數的8.6%。
美國石油大廠康菲石油公司日前宣布,
將裁減全球約 1.3 萬名員工中的 20% 到
25%,人數介在 2,600 至 3,250 人。雪佛龍
則打算明年底前裁員 15% 至 20%,以削減
成本、簡化業務及完成一項重大收購。
全球能源產業本輪裁員、削減成本及收
縮投資速度為新冠疫情以來最快。部分企業
將行政、會計與工程類職位外包至印度等國,
並引進 AI 技術,高階主管已做好迎接長期
低油價時代的準備。
> 2025-10-01
IEA 上修原油供應預測 OPEC+ 增產加劇油市過剩風險
國際能源署(IEA) 9 月11 日在月報中指
出,受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 加
快解除減產措施及非成員國供應增加影響,全
球石油供應今年與明年將大幅成長,市場過剩
風險加劇,恐在2026 年累積更龐大庫存。
IEA 將2025 年全球供應增幅預估上調至
日增270 萬桶,高於先前預估的250 萬桶;
2026 年則再增210 萬桶。該機構同時指出,
OPEC+ 繼續回撤2023 年實施的減產,並決
定自10 月起額外增加供應。8 月全球產量更
攀至歷史新高的日均1.069 億桶。
然而,部分OPEC+ 成員因產能受限或
必須彌補先前超產,實際供應低於承諾,但
IEA 仍預期非OPEC+ 產油國如美國、巴西、
加拿大與蓋亞那產量維持強勁,今年將貢獻
140 萬桶日增量,明年則約100 萬桶。
> 2025-10-01
德國車企呼籲取消 2035燃油車禁令,強調技術中立
德國車企在德國國際汽車展(IAA) 推出
多款新電動車,展現推動電動化的決心,但
普遍反對歐盟自2035 年起禁售燃油新車的
規劃。賓士汽車、福斯汽車、Bosch 等高層
強調「技術中立」,認為全面禁令不切實際,
應保留混合動力與合成燃料等選項。零件供
應商Mahle 甚至警告,若禁令落實,將被迫
退出歐洲燃油業務,恐引發大規模失業。
目前歐盟電動車滲透率僅約15%,隨著
補貼削減與平價車型不足,需求持續低迷,
消費者觀望心理更使產業困境加劇。供應鏈
則因前期巨額投資承受沉重壓力,若銷量無
法快速成長,恐掀起破產潮。
業界同時批評歐盟基礎建設進展緩慢,
加上高電價削弱競爭力,呼籲加快充電網絡
建設,並提供綠電及低碳材料的政策獎勵。
在政治層面上,總理梅爾茲將與車企展開對
話,歐盟也正考慮給予更多彈性。歐洲議會
保守派更直言應廢除禁令,以維護就業與產
業競爭力。
> 2025-10-01
Waymo獲准在舊金山國際機場 測試自動駕駛計程車
據報導,Alphabet 旗下自駕車公司
Waymo 與舊金山市長Daniel Lurie 9 月16
日共同宣布,Waymo 獲准開始在舊金山國際機場(SFO) 進行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s)
測試。
Waymo 發言人Chris Bonelli 透露,
Waymo 將與機場公司合作、分階段推出商
業化Robotaxis 服務,初期先從員工測試開
始、後續將開放灣區乘客搭乘。這意味著
Robotaxis在測試初期仍會配置安全駕駛員、
最終目標是經營無人駕駛叫車服務。
Waymo 透過官網宣布,SFO Robotaxis
服務初期的上下車地點將設於機場臨停接送
區、未來可能在機場內設置更多服務據點。
憑藉多年在鳳凰城天港國際機場(PHX)
的服務經驗以及即將在聖荷西米內塔國際機
場(SJC) 展開的營運,Waymo 正加速步伐、
隨著規模擴張將服務拓展至更多城市機場。
> 2025-10-01
豐田擴大「Area 35」計畫 削減閒置零件活化工廠產能
豐田汽車持續推動「改善」原則,擴大
執行名為「Area 35」的效率改善計畫,藉由
削減閒置零件活化工廠空間,提升產能與競
爭力。
自2023 年起,豐田已在日本及海外10
座工廠導入「Area 35」,部分案例成功將閒
置零件數量減少80%,平均釋放出35% 廠
區空間,使日本年產能增加8萬輛。2025年,
計畫將推展至18 座工廠,涵蓋日本更多據點
及捷克、加拿大、美國田納西廠。
豐田全球營運54 座組裝廠,每年生產約
1,000 萬輛汽車,一輛車含約3 萬個零件,
龐大零件庫存成為隱藏成本。「Area 35」藉
由檢視資產使用,整合重複或低使用率零件,
例如在元町廠,101 種線束料號中有42 種未
被使用,經整併後不僅提升效率,也改善員
工作業與休息空間。
副社長宮崎洋一指出,計畫不僅關乎零
件減量,更能幫助公司精準掌握市場需求,
調整車款與零件數量。隨著電動化與多元動
力布局,豐田2026 年度研發支出預估增至
1.37 兆日圓,資本支出也將達2.3 兆日圓,
雙雙創新高。
> 2025-10-01
BMW電動新時代! iX3 10月底量產 匈牙利智慧工廠零碳啟動
BMW 宣布, 全新電動休旅 iX3 將於
10 月底在匈牙利Debrecen 工廠量產, 這
是BMW 首座不依賴化石燃料的製造基地,
全面以再生能源運作,象徵品牌邁入Neue
Klasse 新世代電動化時代。
Debrecen工廠依循BMW「iFACTORY」
願景建設, 導入數位雙生(Digital Twin)
模擬與測試,縮短產線建置時間並提升靈
活性。內建的 人工智慧品質平台AIQX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Quality Next) 可即時
檢測裝配流程,讓品質管理更精準高效。
能源配置方面,工廠以 50 公頃太陽能光
電系統供應約25% 用電,其餘則透過熱能儲
存系統(130 MWh) 應付尖峰需求。最大耗
能的塗裝車間全面電氣化,每年可減少逾1.2
萬噸CO2e 排放。
在製程優化下,生產一輛iX3 ( 含電池)
的碳排放量僅約34kg CO2e,較傳統製程減
少九成;若加計供應鏈,也僅約80kg,遠低於燃油車。BMW 強調,這座智慧工廠不僅
是製造基地,更是實現零碳生產與智慧製造
的重要里程碑。
> 2025-10-01
核能比晶片更重要! 能源投資將是美中AI競賽下一個焦點
隨著美中兩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展開
激烈競爭,投資者的目光多集中在晶片戰爭
上。然而,華爾街可能忽略了能源,尤其是
核能,這個真正決定 AI 勝負的關鍵因素。
研究公司Radio Free Mobile 創辦人
Richard Windsor 就表示,核能可能是資料
中心最可靠且低碳的電力來源。他強調,核
能能夠提供持續的全天候電力,而這是風能
和太陽能等傳統再生能源無法保證的。
美國銀行報告也指出,到2026 年,全球
AI 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可能超過整個日本的用
電量。《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
則預測,到2030 年全球電網輸電量將增加
30%。
部分雲端基礎設施公司,如CoreWeave,
更是已將能源視為AI 發展的主要瓶頸。
美銀研究策略師Felix Tran 指出,核能
憑藉低運行成本、穩定供電和低碳排放,將
成為未來AI 發展的「必需品」。
> 2025-10-01
比亞迪過度內捲,供應鏈不挺海外布局
比亞迪為抵銷中國銷售動能趨緩,積極
擴充海外市場,預計2030 年前將海外銷量
佔比提升至50%,不過此舉並未受供應鏈相
挺,某上市車用零組件廠CEO 表示,比亞
迪實際就是內捲最極致的車廠,也拖垮相當
多零件廠,而比亞迪海外市場初步還是由中
國供應鏈支援,不過中長期則需要尋求當地
合作夥伴,以及既有供應鏈配合設廠,而目
前供應鏈大多都不願意配合,最終比亞迪可
能需要提高自建產能配比。
零組件廠業者指出,比亞迪幾乎所以車
用關鍵零組件都能在廠內自製,培養龐大的
自製產能,也因此比亞迪全球有超過百萬名
員工,為全球員工數最多的汽車公司,不過
龐大的自製產能也是雙面刃,雖然可以大幅
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一旦規模擴充速
度不如預期,壓力也會更大,而且過度打壓
供應鏈價格,也導致越來越多車用零組件廠
不願配合比亞迪的布局規畫,據了解,比亞
迪海外布局除了在當地招商進展不順,既有
供應鏈也不願意配合赴海外設廠。
比亞迪今年受中國車市內捲衝擊,將銷
售目標從原先的550 萬輛下調至460 萬輛。
> 2025-10-01
免稅將屆+ 拚年銷目標,中國9月近40款新能源車上市
中國「金九銀十」的九月、十月傳統車
市銷售旺季來臨,加上中國將於2026 年恢
復對新能源汽車徵收車輛購置稅,9 月大量
新款新能源車上市衝刺,據中國《第一財經》
初步統計有將近40 款,截至9 月18 日其中
28 款新車已上市,9 月有望成為有史以來非
車展月新車上市最多的月份。
為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國自
2014 年開始對購買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
稅。根據2023 年中國財政部等公布《關於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
公告》,今年是免徵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
的最後一年,2026 年和2027 年,新能源汽
車將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每輛新能源乘用
車減稅額不超過1.5 萬元人民幣。
除了加快新產品上市節奏,進入9 月之
後,多家車企推出促銷政策;另外,超過20
個省市推出區域性購車補貼,形成「省+ 市
+ 區」三級補貼疊加效應。
> 2025-10-01
中國訂高標衝汽車銷量 新能源車今年拚增二成 整體市場要成長3%
據報導,中國工信部等八部門公布「汽
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目標
2025 年全年汽車銷量3,230 萬輛,年增3%,
其中新能源汽車1,550 萬輛,年增20%;並
推進智慧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有條件批准
L3 級車型生產准入;進一步規範汽車產業競
爭秩序。
工信部強調,相關政策措施主要圍繞擴
大境內消費、提升供給質量、優化發展環境、
深化開放合作四方面展開。
> 2025-10-01
中國前8月汽車銷量年增近13%,新能源車占46%
據報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9 月11 日公
布,今年8 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81.5 萬輛
和285.7 萬輛,分別月增8.7% 和10.1%,
分別年增13% 和16.4%;1-8 月汽車產銷量
分別達2,105.1 萬輛和2,112.8 萬輛,分別年
增12.7% 和12.6%。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
表示,這是歷史上1-8 月產銷量首次雙雙超
過2,000 萬輛。
1-8 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962.5 萬輛
和962 萬輛, 分別年增37.3% 和36.7%,
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
45.5%。
在出口方面,1-8 月汽車出口429.2 萬
輛、年增13.7%;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
153.2 萬輛、年增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