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1-01
洲際接收站環評 中油與在地共生共榮 遵守在地抵減承諾 持續協助高雄邁向無煤
環境部2024年12月11日通過洲際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環評案,台灣中油感謝環評委員對本案提出許多建言,對於興建洲際接收站的空污增量,台灣中油信守「在地抵換」的承諾,例如將大林煉油廠內的公務車輛全數換為電動車。同時針對環評委員的意見,也會持續努力,並與在地持續溝通,讓洲際接收站有助大林電廠增氣減煤,更可稱為高雄當地工業鍋爐「優先減煤」的基礎建設。
配合政府能源轉型政策及空氣污染防制,台灣中油興建洲際接收站及輸儲設施,以滿足下游產業改燃氣使用需求及降低空氣污染物燃燒排放。洲際接收站完成後,可就近供應天然氣予台電大林電廠,更關鍵的是,未來岡山以南的電業、工業、民生及汽電共生等用戶,才有足夠的供氣量能,讓燃煤轉燃氣的工程加速啟動,改善當地的空氣品質。
> 2025-01-01
台灣中油取得永續航空燃油驗證 為台灣航空業注入綠色動能 共創永續航空新里程
台灣中油公司2024年12月16日舉行ISCC CORSIA(國際永續性與碳驗證-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及ISCC EU(國際永續性與碳驗證-歐盟)證書授證儀式,
為國內首家油公司取得符合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供應銷售具實質減碳效益之永續航空燃油(SAF)資格,象徵台灣在全球綠色航空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
台灣中油藉由此次通過驗證,充分展現對能源轉型的堅持,將持續關注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擘劃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CORSIA)推動進程。台灣中油表示,為航空業溫室氣體減量碳排,抑制全球暖化盡一分心力,特訂114年為永續航空燃油(SAF)供應元年,為超前部署,於2024年初啟動ISCC驗證前準備,從系統規劃、建置、運作到優化,歷經10個月14個單位近500人次齊心努力,終取得ISCC CORSIA及ISCC EU證書,實踐2025年為永續航空燃油供應元年的里程碑。
> 2025-01-01
進口車關稅降至0? 車輛公會:台灣汽車產業恐全垮
為了促進台灣成功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藍綠立委等17人提案調降進口車關稅,建議由17.5%降至0%。不過經濟部完成評估報告後警告,如果關稅取消,不僅國家稅損高達523億元至600億元,國產車廠市占率恐降至2成,將影響國內847億元相關產值及超過8萬名員工就業。
我國進口車關稅曾高達60%,2002年加入WTO後降至30%,直到2010年再下修至17.5%,同時也依照排氣量課徵25%到30%的貨物稅。對此,藍綠立委提案修正海關進口稅則,認為「進口車關稅較高,進口車價居高不下,導致民眾購車成本昂貴」,建議將汽車關稅降至0%。
車輛公會評估,國產小客車關稅降至零後,不僅降低開發新車型,也減少相關零組件採用,不僅造成國產車廠關閉,零組件廠也會連帶受衝擊,估計會影響國內847億元產值及8.26萬相關人員就業。
台灣電動車公共充電樁「已有9,770槍」!優於歐盟建議車樁比交通部日前舉辦「電動化轉型 綠運輸同行」行動論壇,說明「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低碳運輸網絡」現階段推動成果。
根據政府設定的淨零排碳目標,2030年要完成市區公車1萬1,700輛及所有公務車電動化;2040年新售小客車(每年約38萬輛)及機車(每年約90萬輛) 全面電動化。
交通部統計,目前電動大客車共3,358輛,普及率32%,已達25%目標,業者皆自行設置充電樁;目前電動車小客車約有8萬9,000多輛,交通部補助各縣市設置公共充電樁。
交通部2024年12月14日表示,目前建置的公共充電樁已有9,770槍,包括慢充7,379槍、快充2,391槍,整體車樁比達9.1:1,快充車樁比達37.3:1。 交通部說,目前台灣整體公共充電樁的車樁比,已優於歐盟建議的整體車樁比10:1、快充車樁比80:1,未來還將持續提高充電樁設置數量。
> 2025-01-01
三陽工業要退出車輛公會 國產車自製率政策引爆爭議點
三陽工業董事長吳清源2024年12月1日表示,經濟部8月突襲性推行國產車自製率規範,未事先預告也無配套措施,導致業者蒙受損失,三陽對此深感不滿,宣布自12月起退出車輛公會並停止繳交會費。
經濟部於2024年7月底宣布,凡原型來自中國的車款,需達成逐年提高的國產零件比率目標,第一年15%、第二年25%、第三年35%,且政策溯及既往,2024年8月1日立即生效,從發布到施行僅不到兩天。此政策讓業界措手不及,尤其帶有政治色彩,造成車廠苦不堪言。
吳清源指出,三陽未收到任何相關通知,規範生效時已有六、七百台車零部件滯留海關,業界普遍無法因應。他批評,政策欠缺合理宣示期,不符合國際慣例,公會在此過程中毫無作為,甚至有會員向政府舉報三陽旗下現代汽車CUSTIN 車款應受限制。
三陽作為現代汽車台灣總代理,認為全球車廠有其零配件生產策略,此政策不僅對產業構成衝擊,也無法有效應對現實挑戰。吳清源強調,既然公會無法協助會員解決問題,三陽選擇退出公會以示抗議,並對政策不合理性表達強烈不滿。
> 2025-01-01
台灣電動車牌照稅2026年開徵 最高11.7萬元! 汽燃費有望比照相同分級
台灣訂出2050淨零碳排目標,鼓勵民眾汰換油車選擇電動車,因此牌照稅、汽車燃料使用費(簡稱汽燃費)都免徵,不過交通部指出,預計從2030年起,將對電動小客車、電動機車課徵汽燃費,比照燃油車上限設定在15,720元,至於牌照稅則會從2026年開徵。
目前國內電動小客車數量約9萬輛、電動機車則約有70萬輛,交通部預估當電動小客車成長到50萬輛、電動機車達240萬輛規模時會開始課徵汽燃費,時間點預期落在2030年,將依電動車的馬力換算排氣量後計算。
針對電動車汽燃費未來的繳納標準,目前僅知道會比照燃油車的上限15,720元,也就是對應排氣量8,000c.c.車款,但中間個馬力級距的劃分以及費用則是未知數,但電動車的牌照稅將免徵至2025年12月31日,並且已經有對應稅金出爐。
> 2025-01-01
北基:油品營建綠能3大引擎 2024年營收獲利可望創高
北基國際總經理廖順慶12月2日表示,受油品、營建和綠能3大事業驅動,2024年營收與獲利可望創新高,2025年有望持續高檔。北基油品事業目前經營近80座加油站,全台覆蓋率約3%,排名第6。第3季油品銷售達18.73億元,全年銷售預估再創新高,2025年底加油站數將突破90站,超越統一成為第5大品牌。
新能源方面,北基已於9座加油站設置電動車充電站,未來計畫新增至台中南屯站。營建業務方面,因土地與建材成本上升,加上台積電南部擴產,房價支撐力道增強。
截至2024年前3季,北基營收突破新台幣104.16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5.27億元,每股純益1.43元。廖順慶預估,北基全年表現將創新高,並持續推動業務增長,為未來奠定穩健基礎。
> 2025-01-01
機械業推綠色認證機制 公會籲環境部納入減碳目標
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呼籲環境部在制定2035年新減碳目標時,應將機械生產設備一併納入考量,才能有效達標,公會將邀集產學研低碳專家,成立「綠色機械審查暨認證委員會」,提供業者研發綠色機械及政府推綠色採購時參考。
機械產業可望展開綠色機械升級。莊大立在公會「機械業淨零永續推動委員會」中表示,台灣的製造業中,仍有不少在使用耗電、耗能,甚至漏水、漏油的老舊生產設備,與台灣能源政策背道而馳,事實上,國內機械業近年已經開發新一代綠色生產設備,建議政府除鼓勵製造業換購國產節能設備,也應建立「綠色機械」的認定標準機制。
莊大立表示,有綠色機械認證標準,有助於業者研發綠色機械時可以有所依歸,在政府採購綠色機械時也能做為參考
> 2025-01-01
“微型電動車"新法上路 沒掛牌沒戴帽最重可罰3,600元
新法上路!舊稱“電動自行車"的“微型電動二輪車",從2024年11月29日開始,除了必須完成掛牌、投保強制險,騎乘者也必須年滿14歲,並配戴安全帽,才可以上路,否則最高可開罰3,600元罰鍰,並將車輛移置保管。
台北市警方則針對微型電動二輪車上路,也加強稽查及宣導。台北市交通警察大隊副大隊長林榮峰表示,違者將依處罰條例71條之1,處新台幣最高3.600元罰鍰,車輛並移置保管,如果經查係未經形式審驗合格的車輛並沒入。
> 2025-01-01
Nissan與Honda整合將成立 控股公司 目標2026年8月上市
日本兩大汽車製造商本田與日產決定邁向經營整合,預計2025年6月簽署正式契約,及2026年8月讓新成立的控股公司上市。屆時本田與日產將成為子公司並下市,但會維持各自品牌。
綜合日本經濟新聞、日本放送協會(NHK)及共同社報導,本田與日產2024年12月23日針對經營整合舉行記者會,包括本田社長三部敏宏、日產社長內田誠,及正評估加盟的三菱汽車社長加藤隆雄都現身台上。如果未來3家日本車廠真的能完成整合,加總3家公司目前銷量將誕生全球第3大汽車集團。
本田與日產表示,即使經營整合後,仍將維持各自品牌。在本田與日產成立控股公司後,初期將由本田方面派任社長及掌握過半董事席次進行主導。
> 2025-01-01
埃克森美孚擴大投資 提高石油、天然氣產量
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計劃於2026~2030年間大幅調升資本支出,目標是在2030年前將石油和天然氣產量擴增18%。
據報導,埃克森美孚2024年12月11日宣佈為期五年的計劃,預估2026~2030年之間的資本支出將增至每年280億美元至330億美元之間,較原本預計於2027年每年支出220~270億美元大幅增加。
埃克森美孚的業績持續強勁,圭亞那石油業務產生鉅額利潤,收購頁岩油巨擘先鋒自然資源(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也帶動今年產油量大增。
埃克森美孚執行長伍茲(Darren Woods)指出,擴大投資項目可望帶來30%報酬率,公司專注於在低成本油田生產石油和天然氣、擁有獨特競爭優勢;他也暗示,將透過合併加速業務成長。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力挺化石燃料,任命石油業高層萊特(Chris Wright) 出任能源部長。
> 2025-01-01
IEA月報:即使OPEC+延後增產 2025年石油也將供應過剩
國際能源署(IEA) 2024年12月12日發布月報稱,儘管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決定延後增產,但全球石油市場2025年仍將面臨供過於求的局面。
此觀點與美國能源資訊署(EIA)的報告相左,EIA認為2024年全球石油市場將大致維持平衡。
IEA將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成長預期下調8萬桶至84萬桶,將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成長上調9萬桶,至110桶,其主要原因是中國最近宣布的經濟刺激措施。
IEA表示,2024及2025年兩年需求成長乏力,反映出「宏觀經濟環境整體欠佳,石油使用模式不斷變化」。石油化學原料將推動需求成長,而運輸燃料的需求「將繼續受到行為和技術進步的限制」。
> 2025-01-01
ISM:美國電腦、機械、電氣設備商看好明年景氣
根據供應管理協會(ISM)2024年12月16日發布的《ISM 供應鏈規劃預測》,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第8個月呈現萎縮,美國製造業採購和供應管理主管們預期此一趨勢可能會在2025年上半年逆轉、並在2025年下半年持續轉強。
ISM指出,美國製造業受訪廠商提到、產能利用率目前為82.3%,低於2024年5月的82.8%以及2023年12月的83%。產能利用率至少達到82.3%的前三大產業包括石油和煤炭產品、紙製品、電腦及電子產品。
美國18個製造業產業當中的16個預期2024年營收將會轉好,前三大產業包括電腦及電子產品、機械、電氣設備。
ISM於2024年12月2日指出,電腦及電子產品相關廠商受訪時透露,積壓訂單在經歷18個月的低潮之後呈現急劇上升,期待已久的壓抑買盤開始湧現,但合格技師供不應求限制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 2025-01-01
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OMV終止Gazprom天然氣合約
據報導,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OMV)宣布, 由於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 自2024年11月16日起停止供應天然氣,已立即終止雙方合約。該合約原簽於2006年,計畫延續至2040年,因長期性及條件不利曾受批評。
OMV表示,雙方因2022年未交付足夠天然氣量的爭議而對簿公堂,國際仲裁裁定Gazprom賠償2.3億歐元, 惟Gazprom隨後停止供應,構成合約違約。
為應對斷供,OMV已透過挪威進口、自產天然氣及液化天然氣(LNG)確保供應穩定,目前奧國天然氣儲量達85%,客戶合約不受影響。
> 2025-01-01
外媒: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更名為阿拉伯能源組織
據報導,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rganisation,OAPEC)成員國於2024年12月15日簽署決議,組織將更名為阿拉伯能源組織( Arab Energy Organization, AEO)。
沙烏地阿拉伯於科威特舉行OAPEC第113屆部長級會議期間提案進行組織更名及重組,強化該組織章程,促進其成員間合作,作為擴大重建計劃之一部分。此變更將於OAPEC 11個阿拉伯成員國依據其國家法規批准後生效。該決議將使AEO目標與全球能源產業快速轉型保持一致,並將致力發展專業知識、分享知識及加強成員國之能源產業發展,確保該產業持續為其經濟基石。
OAPEC於1968年成立,總部位於科威特,該組織成員包括阿爾及利亞、埃及、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亞、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敘利亞、突尼西亞等。
> 2025-01-01
連兩年印度超越中國 成為石油消費增長主力
美國能源部2024年12月19日報告表示,印度將在2024和2025年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主要來源。從1998年到2023年,中國的石油消費增長幾乎每年都超過印度,且在這些年份中,中國的石油消費增長經常位居全球首位。在2024和2025年,印度將佔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25%。美國能源部預計2024年全球液態燃料消費將增加90萬桶/日,2025年將增加130萬桶/日。
報告表示,印度的液態燃料消費增長主要由交通燃料和家庭烹飪燃料需求驅動。預計2024年印度的液態燃料消費將增長22萬桶/日,2025年增長33萬桶/日。這兩年印度需求的增幅都將位居全球首位。
儘管印度的消費增長率和增長量均超過中國,但中國的石油總消費量仍遠高於印度。根據美國能源部的估算,2023年印度的液態燃料總消費量為530萬桶/日,而中國的消費量超過印度三倍,將達到1,640萬桶/日。
> 2025-01-01
丹麥2025年新稅政策上路,將對燃油車主造成顯著影響
據報導,丹麥2025年1月將實施新稅務政策,將對燃油車主造成顯著影響,尤其是柴油車主。此次稅改核心措施包括對柴油價格每公升,額外徵收0.65丹麥克朗稅金,致全國約66萬名柴油車主支出增加。此外,從2025年起,柴油均衡稅將減少30%優惠,僅對低行駛需求車主有利。以每年行駛35,000公里為例,柴油車主年支出將增加約2,500至3,000丹麥克朗。
在多重政策壓力下,柴油車市場持續萎縮。截至2024年11月,丹麥僅售出1,632輛新柴油車,與2020年19,376輛相比,顯著下降。同時,歐盟新排放配額規則(ETS2)將進一步推高燃油價格,預計柴油價格將每公升上漲1丹麥克朗。燃料商也需依據“排放平衡”要求,提升生物燃料比例,這將進一步推升柴油價格。
這一系列政策將促使更多消費者轉向電動車,進一步支持丹麥政府推動電動車普及之目標。根據丹麥汽車協會分析,越來越多柴油車主開始考慮轉換為電動車,顯示出市場正朝著更綠色、永續方向發展。
> 2025-01-01
福特汽車2025年 將在印尼興建電動車製造廠
印尼宣布美國福特汽車計畫於2025年在印尼興建電動車製造廠,並對美國出口電動車電池前軀體。印尼工業部副部長Faisol Riza表示,福特已承諾將在印尼設廠。此前,印尼國營企業部長Erick Thohir透露,福特與巴西採礦公司Vale 及德國福斯汽車合作,計畫投資65億美元於東南與中蘇拉威西省設立鎳加工廠。
印尼政府積極推動電動車國產化,工業部副部長表示,希望所有電動車製造商都在印尼設廠。目前,包含Polytron在內的印尼企業已開始生產電動二輪車,並逐步向四輪車生產發展。
政府目標是2026年底實現40%國產化率,2029年底提升至60%,2030年底達到80%。
福特印尼經銷商RMA Indonesia表示,將持續開發印尼市場,優化資源與基礎設施,提供符合當地需求的車型,積極推動電動車市場成長。
> 2025-01-01
德國賓士汽車:需求低於預期,呼籲對電動車提供更多長期補貼
德國賓士汽車(Mercedes-Benz)執行長Ola Källenius日前接受「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訪問時表示,因為市場需求低於預期,呼籲對電動車提供更多長期補貼。渠建議向消費者提供購車補助,降低電動車市場的不確定性以促進銷售,並以中國為例,強調獎勵補貼措施的成效。
在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主辦的產業峰會上,德國聯邦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亦提出對低收入者提供購車賦稅優惠、對電動車購買者提供充電補貼,並呼籲福斯汽車(Volkswagen) 生產價格低於2萬歐元的非豪華電動車車款。
德國汽車業正進行數十年來最大的根本轉型,傳統汽車製造商如福斯正面臨需求疲弱、成本削減等諸多挑戰,不得不大幅裁員。但Källenius表示賓士汽車將進行成本調整,不會強制裁員。
> 2025-01-01
中國比亞迪2025年初進軍韓國市場 已與當地6經銷商簽約
據報導,比亞迪韓國公司近日宣布,已與DT Networks、Samcheolli EV、Harmony Automobile、Vision Mobility、GENBnMobility、SS Motors 等6家韓國企業簽訂經銷商協議,將於2025年1月在韓國正式啟動業務,比亞迪迄今為止已進入全球99個國家和地區,全部採用經銷商模式。
根據協議,DT Networks作為Deutsche Automobil Group的子公司, 和Harmony Automobile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分銷集團的一部分,將分別負責不同區域的銷售;Vision Mobility將負責光州和大田的銷售,而GNB Mobility和SS Motors將分別在大邱和原州銷售比亞迪汽車。
此外,比亞迪可能在當地推出的車型包含小型掀背車「海豚」和中型轎車「海豹」。比亞迪相關人員曾表示,ATTO 3車型的認證已經完成,有望於2025年1月正式宣布進軍韓國市場並開始銷售。
> 2025-01-01
景氣差、買氣凍 傳保時捷在中國裁員三成
據報導,保時捷計劃在中國裁員三成,正職員工和外包員工都將受到影響;保時捷2024年1~10月在中國的銷量為4.4萬輛,較2023年銳減34%。
保時捷中國區總裁潘勵馳(Alexander Pollich)表示,將減少在中國的經銷商數量,因應需求疲軟、銷售降溫,預計於未來兩年將在中國的經銷據點從150家降至100家。
歐洲車商面臨中國需求疲軟的挑戰,福斯於2024年10月中旬繳出慘淡財報,當年第三季在中國市場交車量銳減15%;義大利頂級跑車製造商法拉利(Ferrari)第三季在大中華區的銷量亦銳減三成。
近年中國經濟疲軟,且當地車商「降價搶市」帶來激烈競爭,美國汽車巨頭通用(GM)近期宣佈重組中國合資企業,預計將導致逾50億美元非現金費用和資產減記。
> 2025-01-01
中國比亞迪超越福特 晉升為全球第六大汽車製造商
中國汽車品牌BYD比亞迪2024年第三季首次超越Ford福特,成為全球第六大汽車製造商,今年第三季比亞迪共售出113萬輛汽車,較去年同期成長38%,而福特在此期間售出約40萬輛,全球排名跌至第七,隨著銷售量的快速變化,比亞迪有望在2024年全年突破400萬輛的銷售目標。比亞迪在第三季的銷售量增幅相當顯著,尤其是在新能源車市場的表現非常突出,比亞迪的113萬輛銷售成績,成為該品牌歷史上最成功的季度表現,不僅如此,其他中國汽車品牌,如吉利和奇瑞也在全球市場上取得不俗的成績,吉利在第三季銷售量成長14%,共售出82萬輛,其全球排名來到第9,落後日產以及本田,而奇瑞則以27%的成長達到55萬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2位,顯見中國品牌的崛起已經擴及全球
> 2025-01-01
中國車商也扛不住 「4S店」4年倒8,000家
中國車市持續低迷,曾風靡的「4S店」如今卻風光不再。據報導指出,過去四年,中國已有超過8,000家4S店倒閉或停業。
而2024年除了中系車經銷商受到衝擊,BMW、奧迪等豪車品牌4S店也相繼關門,許多地區也出現車主購車手續中斷、車輛無法交付的爛尾事件。
4S店是指集汽車銷售、維修、配件和資訊服務為一體的銷售店,過去開設一家4S店僅需一年即可回本,但近年隨著市場壓力增加,連BMW、保時捷、賓士等豪車品牌的經銷商也因庫存積壓被迫降價求生,最終因無力支撐而關門歇業。
2023年全國共2,540家4S店倒閉,創歷史新高,2024年上半年又倒閉近2,000家。累計過去四年,已有超過8,000家4S店從市場中消失。